学院新闻

梧桐树·榜样 | 李唯依:皎洁明月的背后也满是凹凸

发布者:舒鑫才发布时间:2024-11-25浏览次数:14

(通讯员 舒鑫才 文馨怡)李唯依,中共党员,应用统计学2021级本科生,以综合排名专业第一(1/61)保研至北京大学。曾获文澜奖学金、国家奖学金(2022、2023)、感恩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,获学校青年五四奖章、优秀共青团干部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。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并发表于SSCI期刊,并获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与分析大赛一等奖、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、“挑战杯”、“互联网+”赛事省奖等,担任学校舞蹈团团长。

作为舞蹈团团长,当问到她觉得哪一支舞蹈最能描述她的大学生活时,李唯依说是在大艺节表演的《阿依奔现》——一个讲述彝族孩子通过不懈奋斗走出大凉山和心中大山的故事。或许她们的相似就在最初的迷茫,一路的坎坷和最终的圆满。


“要做的话就不留遗憾”


刚入学时,与高中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、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、错综复杂的未来规划,每一样都让人感到迷茫,李唯依说最开始的她亦是如此。“对于大学之路要怎么走,都是不太清楚的。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,先尽力学习专业课程。”对于她而言,大学印象最深刻的比赛经历就是连续参加了三年、与之“相爱相杀”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(简称“市调”)。

市调作为统计类专业比较具有专业性的比赛,吸引了全国大部分统计、经济、管理类学科的大学生参加。促使李唯依参加市调的契机,是在大一课堂上,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组队尝试一下。于是她便和熟悉的朋友们组成了队伍,开始了大学的第一场比赛。“项目书有100多页,包括文书和专业知识等,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。我们当时的专业知识了解还很浅薄,工作能力也有限,格式还都不是很会调,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,慢慢提高了工作能力。”大一时的市调作品在她现在看来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但她们也成为了唯一一支入围校赛的全大一队伍。“作为大一来讲,还是很有勇气的吧。”

考虑到大三的课业压力和时间紧迫,她在大二这年再次与队友向市调发起冲锋的号角,可结果于他们而言差强人意,只取得了省级二等奖的成绩。大三时她本不想参加市调比赛,因为准备比赛的时间和保研时间冲突了,但最终也是被队友感染,才决定做最后的一次市调比赛。“我还记得寒假开学的时候,那一年武汉特别冷,就是去年下大雪的时候,我们年后一周左右就回学校了,为了讨论选题。大家说最后一年了,要做的话就不留遗憾。”

终于,在团队齐心协力下,他们成功地拿到了校赛第一的成绩,入围省赛。进入省赛后,经过答辩视频录制、前往现场答辩,也成功地拿到了省级一等奖。至此,他们一路过关斩将,终于不负众望成为了唯一一支进入国赛的队伍。从国赛视频录制、入围国赛现场赛并前往合肥参赛时,他们也是一直在熬夜打磨参赛作品,“基本上每一版都不一样,文件夹真的非常大。”

从校赛到省赛到国赛,一步步顺利登顶的背后,是不为人知的艰辛。“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像我大学三年的成长,因为大家看到的是非常顺利,或者是光彩夺目的结果。但其实为了某一件事,都是付出了200%甚至更多,才能收获到100%。”

好在那个冬天的冷,终于都被暖春融化。各类的比赛和科研,也给她带来了非常多的收获。“首先就是专业能力的提升,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常常是以基础为主的。剩下的很多都是在科研项目和竞赛中逐渐入门并学习的,当然也包括比较实用的工作技能。其次就是收获到的友谊和沟通能力、合作能力等,碰到了非常多的良师益友。”她说她并不是一个十足幸运的人,但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,每一位都弥足珍贵。“我觉得任何的比赛和经历,都需要实力和运气的结合。最后一年也很幸运,虽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,不断追求极致,但很多时候也是幸运的。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全力,结果就顺其自然了。”

事实上不仅仅是市调,她对任何事情都是怀揣着“不留遗憾”的态度。“我不是一个遇到不顺利就止步的人,我通常会被激发死磕到底的斗志,无论何种情况,只要选择做了,我总是想做到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准备,不留遗憾,结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。”并且在她看来,大学阶段的试错成本相对较低,因此在她看到漏洞和进步的空间后,总希望能够突破,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。“总要试一下,失败了或者结果并不好也没有关系,但不尝试就没有收获和成长机会。”于是她后续也参加了各种类型的比赛,例如互联网+、挑战杯、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等。这些侧重点不同的比赛,都吸引着李唯依,“内心会有不一样的好奇,总会想试试看。”

“勇气”是李唯依冠以自己大一时期的主题,而这份勇气,在决定她最终的保研去向时,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
“最孤注一掷和最疯狂的一次决定”


时间很快来到了抉择的节点,她也回答了大一时自己并不确定的问题:“我要去哪里,去哪个专业?”李唯依申报时聚焦两个方向:经管和统计。本科学校的财经属性以及科研方向与经管相关,于是很顺利地选择了这两个方向。可院校的选择上却显得尤为棘手,“说实话最终在保研的选择上,于我而言是最孤注一掷和最疯狂的一次决定。”

第一批投递的项目全部都石沉大海,第二批投递的院校时间大多冲突,例如北大、人大、复旦、南开、厦大等。“当时最理想的院校是去人大的统计专业,而北大我是没想到会入营的。但若是选择人大,我便要放弃其他院校的统计学,面临选择的时候是非常焦虑的。”

由于在夏令营开放的招生项目占比很大,对于当时的她来说,做好参营选择是很重要的,“冲、稳、保”的选择摆在眼前。可北大夏令营的橄榄枝也不忍心放弃,人大强劲的统计学学科更是最初的梦校,因此最终她说自己“赌一把”,不想留下遗憾。

北大的金融科技专业偏向于经管,更注重科研。“从入营开始到参加考试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,需要打磨论文、制作答辩PPT、复习专业知识,思考怎么去讲述、梳理面试问题。因为考核基本是全英文的,所以第一时间听懂并及时表达是非常重要的,整个过程还是非常紧张的。”北大三天的面试是对心理、身体、能力的全方面考察。早八晚九的行程不仅考验营员的专业能力,对抗压能力、身体素质等多方面都是挑战。“三天睡了十小时,可以说每天都处于一种高压状态。”激烈的竞争下,每个人都没有退路。“隔壁房间似乎一夜都传来练习英语的声音。大家都很优秀,都在拼尽全力,我能做的也只有全力准备,就算失败,也要不留遗憾。”

连续半个月的高强度备考状态,也几乎让李唯依的身体状态到了极限。结束后李唯依立即前往人大参与考核,而人大的考核范围和方向与前者也完全不同,专业知识的难度更大。

李唯依也很害怕失败,但如若不拼一把,这将成为永恒的遗憾。

于是她选择了,幸好她成功了。


“因为喜欢,所以坚持”


其实李唯依并不愿意回忆保研这段经历,因为焦虑会伴随始终。“包括成绩、竞赛和科研上,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不顺心的。每一步都是意想不到,只能是见招拆招,告诉自己再去坚持一下。” 谈到坚持,她还有另外一份热爱,尽管时刻都处在繁忙学业、竞赛的压力下,这份热爱她不曾放弃。

作为学校舞蹈团团长,舞蹈在她的大学生活中,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。为了参加2023年的大艺节的时候,她从七月开始组织集训,暑假期间也一直在准备独舞剧目。

九月到十二月,基本上每天都在排练,有时会从下午两三点,一直到晚上十点。“从24年年初开始,我们准备舞蹈专场,作为负责人,每个周四、周五、周六、周天,我在排练厅常常一待就是十个小时。”

对于大部分保研人而言,学业和竞赛之外的爱好可能并不会占用他们太多时间,并且如此高强度的训练,必然会压缩李唯依的工作和学习时间,她的解决办法是提高效率。“不论什么时候,学习不能耽误。我在舞蹈上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,如果因此耽误了学业,我心里会有负罪感。但我既然做了这个选择,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,那我就只能挤时间去学习。总之就是一个优先级的问题,在心里把学习放到第一位,把学习和休闲分开。如此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件事情当中,会少一些杂念和焦虑。”

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平衡,只是每个人在权衡过后能够选择了不同的解决方式。她说:“因为我喜欢舞蹈,所以我便一直坚持下去了。”

因为优异的成绩和校舞蹈团团长的经历,李唯依在2024年五四表彰期间荣获了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五四奖章”。在确定保研去向后,她的辅导员向她打趣说,“你要是再拿个文澜奖学金,就基本上完成本科期间荣誉大满贯了。”

李唯依倒是从来没敢想过自己有机会能获此殊荣。大一时起,师兄师姐奋斗的故事便一直激励着她,而如今她也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。“在申报过程中,我并没有压力,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整理三年来的成果和经历,更像是站在当下回看来时的路,更回忆起了路上每一步的艰辛和每一次的坚持。”她回看过往三年的帧帧时光,从懵懂青涩到日渐成熟,PPT的展示逻辑也终于有了眉目。“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,也感谢那个仿佛有无限精力的自己。最终我选择了立学、立行、立身三个主题,每个主题都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展开。”

在很多人看来,李唯依的大学生活,不可谓不圆满。但圆满并不意味着顺利,皎洁明月的背后也满是凹凸。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,从顺利到意外到成功,个中滋味也仅仅在今天,得以让旁人窥见一角。 “我相信有一些遗憾,可能才是圆满的,我不可能说什么都得到,但坚持过后,心里会有一种充盈感。”

她的室友评价她是“六边形战士”:“她真正做到了学习、科研、竞赛、活动以及舞蹈一个不落,并且各方面都很优秀,做到了极致。”室友半夜醒来,李唯依的桌上总亮着一盏灯,她不仅背负着保研的压力,也承担着校舞团的责任。朋友们常常劝她放下一些,她却笑着说“为爱发电”。在生活中,在朋友们遇到难题时,她也同样能够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,提供满分的情绪价值。“在宿舍里,她是定海神针。唯依就是那颗璀璨明星,优秀得让人捉摸不透,却又照耀着身边的人

这颗星星的光,也闪耀在大艺节的舞台上。舞台上最后一个动作,李唯依双手环绕,像是在抱住最初迷茫的阿依。她对阿依,也是对自己说:“相信自己,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”